第306章 后秦谏臣古成诜:“倔青铜”的逆耳忠言与时代洪流的叹息
仙乡樵主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06章 后秦谏臣古成诜:“倔青铜”的逆耳忠言与时代洪流的叹息,笑谈两晋南北朝:三百年乱炖一锅,仙乡樵主,番茄免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历史这位“终极裁判官”,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给盲目自信的“会长”们啪啪打脸。
决战地点在汾水河畔的柴壁(今山西襄汾西南)。拓跋珪这位“战术大师”果然不是浪得虚名,他亲自带队,玩了一手漂亮的“分割包围”。他把后秦军队像切蛋糕一样切成几块,然后集中优势兵力(特别是他那彪悍的骑兵),逮住其中一块(姚兴的弟弟姚平部)就往死里揍。姚兴在后方指挥部一看弟弟被围,急眼了,赶紧派“救援队”去捞人。结果呢?拓跋珪早就在路上埋伏好了“打援部队”,后秦派去的援兵,来一波被“吃掉”一波,再派一波再被“吃掉”一波……这场景,活脱脱就是往熊熊燃烧的篝火里添柴火——火越烧越旺(秦军损失越来越大)!史书形容这叫“赴水溺死者以万计”,汾水河面都被尸体堵塞了,水流不畅!想象一下那个画面,冰冷的河水,绝望的士兵,拥挤踩踏,跳河求生……人间炼狱不过如此。姚兴本人,在亲卫队拼死“护驾”下,才狼狈不堪地逃到汾水南岸,只能隔着河水,眼睁睁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四万多精锐,像被“系统刷新”一样,消失得干干净净。更惨的是,他的亲弟弟姚平,在绝望中选择了“自尽回城”。
当姚兴会长带着一身“战损”装备和满脸的“我是谁?我在哪?我干了啥?”的懵逼表情回到长安“主城”时,古成诜没有像某些“事后诸葛亮”一样跳出来说“看吧!我早说过!” 他甚至没有一句抱怨或指责。他只是默默地站在朝堂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,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。但这平静的目光,对刚刚经历“史诗级团灭”、威望扫地、内心充满懊悔与羞耻的姚兴来说,比任何激烈的指责都更具杀伤力,简直是“沉默的暴击”!史书记载:“诜以兴数妄动,频谏不从,忧愤成疾。” 这位曾经以“头铁敢言”着称的“倔青铜”谋士,在柴壁这场惨败的巨大刺激下,内心积郁的忧愤如同剧毒,迅速侵蚀了他的健康。他眼睁睁看着自己预见的灾难发生,却无力阻止;看着自己效忠的“会长”执迷不悟,带来滔天大祸;看着无数将士白白送命,国家元气大伤……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绝望,让他身心俱疲,很快就“郁郁而终”,像一盏油尽灯枯的灯,黯然熄灭。
古成诜的悲剧,在十六国那个“大乱斗”的服务器里,绝非个例。往前看,前赵的“喷子”谋士陈元达,冒死劝谏“会长”刘聪别大兴土木搞“氪金皮肤”(宫殿),结果被逼得当场“自爆”(自尽);往后看,北燕的谋士褚匡,苦口婆心劝“会长”冯跋别去招惹如日中天的北魏,结果建议被当“耳旁风”,自己忧愤而卒。这些脑子清醒的“智者”,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,就像举着微弱“手电筒”的守夜人。他们清晰地看到了前方巨大的“冰山”(危机),声嘶力竭地发出警报,却悲哀地发现,驾驶“泰坦尼克号”(国家)的船长(君主)要么在开派对(享乐),要么在跟人“斗气”(意气用事),根本没人听导航!他们无力扭转那艘注定撞向冰山的巨轮。
四、历史评价
那么,后世的历史“评论员”们,又是怎么评价这位后秦的“倔青铜”古成诜的呢?看法还挺分裂。
《晋书》的“键盘侠”视角: 它批评古成诜“谏而不争,未能尸谏”。啥意思?就是说你劝是劝了,但不够“刚烈”,没有以死相逼(尸谏),没达到“死谏”的“道德高地”。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论,颇有点“你行你上”的味道,完全忽视了在那种“会长”一言九鼎、主战派势力强大的环境下,一个非核心豪族出身的文官,能把话说到那份上,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。让他去“尸谏”?那除了多赔上一条命,大概率也是“然并卵”。
王夫之(明末清初思想家)的“理解万岁”视角: 他在《读通鉴论》里就看得通透多了:“诜之谏,非不尽心也,然遇庸主则言轻,逢乱世则力微。” 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古成诜困境的“死穴”。你再有道理,再忠心耿耿,碰到个“智商欠费”或者“刚愎自用”的“会长”(庸主),你的话在他耳朵里就是“杂音”,分量轻如鸿毛。更何况身处十六国那种“拳头大就是硬道理”的“黑暗森林”乱世,文人的嘴皮子,在武将的刀把子面前,天生就“力量值”不足(力微)。你的“清醒”和“远见”,在崇尚“武力征服”的丛林法则下,注定是孤独而微弱的。
当我们穿越一千六百多年的“网络延迟”,回望这位后秦的“倔青铜”古成诜,他的身影或许不够“伟岸光辉”,事迹也不够“惊天动地”。他没有力挽狂澜的壮举,也没有留下什么传世名篇。但他身上闪烁的那种智识的光芒和良知的坚守,却穿透了历史的尘埃。他就像一位在“服务器崩溃”级别的狂风暴雨中,依然固执地试图撑起一把破伞的行人。他明知道这把伞(他的谏言)随时可能被狂风(君主的意志和时代的暴力)撕得粉碎,但他依然选择站在那里,试图为这个风雨飘摇的“公会”(国家)遮挡哪怕一丝风雨,维护着乱世中知识分子最后的那点尊严与责任。他的忧虑、他的无奈、他的最终“掉线”(死亡),正是那个动荡年代里,无数头脑清醒却无力回天的“明白人”命运的缩影。
古成诜的生命之火,最终被时代的狂风吹灭。但在那短暂摇曳的微光中,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个清醒的灵魂,在混沌的乱世里,固执地守护着那点名为“理性”与“责任”的火种。他的忧思穿越时空,像一声悠长的叹息,提醒着后世每一代的“会长”和“玩家”们:无视“预言家”的警告,盲目“开团”,代价往往是“团灭”;而一个时代最大的悲哀,莫过于让“清醒者”集体“沉默”或被迫“闭麦”。 在历史的“大型多人在线”游戏中,古成诜这个未能“carry全场”甚至未能“扭转战局”的“倔青铜”角色,他未能力挽狂澜的身影和那声未能被倾听的叹息,如同一段沉重的背景音乐,永远回响在人类文明进程的长廊里,警示着权力与理智永恒博弈的课题。他的故事,是失败者的故事,却也是关于勇气、责任和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寓言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