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离烟雨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37章 闪击奥廖尔,二战那些事儿,钟离烟雨,番茄免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上一回我们说到,德军“堡垒行动”的轰然倒塌。在东普鲁士“狼穴”的阴郁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沮丧中,第三帝国彻底交出了在东方战场的战略主动权。然而,在战争这盘巨大的棋局上,一方的终局,正是另一方的开局。当德国人还在为失败而震惊时,苏军的反攻计划也开始了。
这个计划,可以被形象地称为“斯大林的三板斧”,它沿着三条巨大的作战轴线,同时展开。
北线:指向通往白俄罗斯的门户(涅韦利-斯摩棱斯克方向)
行动代号:苏沃洛夫行动(后发展为着名的斯摩棱斯克战役)
预定发起时间:1943年8月上中旬
主要作战集团: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面军,这两支长期在莫斯科以西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峙的部队,将联手出击。
战略目标:向西推进,攻取维捷布斯克、斯摩棱斯克一线。斯摩棱斯克,这座在1941年曾让德军付出惨重代价的城市,被视为“通往白俄罗斯的大门”。
战略意义:旨在对德军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,形成一道致命的“北方铁钳”。一旦成功,不仅能牵制该集团军群的大量兵力,使其无法南下增援库尔斯克方向,更为关键的是,它将为1944年那场规模空前、将彻底碾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“巴格拉季昂”行动,做好至关重要的战略铺垫。
中线:直刺德军心脏(奥廖尔-布良斯克方向)
行动代号:“库图佐夫”行动
发起时间:1943年7月12日(在德军攻势最盛时即已发动)
主要作战集团:由西方面军(索科洛夫斯基)、中央方面军(罗科索夫斯基)和布良斯克方面军(波波夫)三大方面军联合执行,兵力空前。
战略目标:快刀斩乱麻,切除并“消化”掉德军在奥廖尔形成的巨大突出部,拔掉这颗钉在莫斯科西南方向的钉子,并打通至关重要的莫斯科-基辅铁路主轴。
战略意义:“库图佐夫”是整个三线反攻计划的“中轴心”。它的成功,将直接割裂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北联系,剥夺德军在东线中部最重要的战略枢纽之一,成为整个反攻结构的中心承力点,为南北两翼的行动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。
南线:歼灭德军精锐(别尔哥罗德-哈尔科夫方向)
行动代号:“鲁缅采夫”行动
预定发起时间:1943年8月3日
主要作战集团:由刚刚在库尔斯克防御战中打残了德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(瓦图京)和草原方面军(科涅夫)担纲主力。
战略目标:向南猛攻,收复别尔哥罗德和乌克兰第二大城市——哈尔科夫。更重要的目标是,彻底歼灭在“堡垒行动”中遭受重创但尚未被消灭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,尤其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党卫军的几个王牌师。
战略意义:这一斧,旨在打开通往乌克兰粮仓顿巴斯地区和首都基辅的门户。一旦成功,不仅将实现乌克兰战线的战略性反转,更将从经济和兵源上,给德国以沉重打击。
三线合击的战略意图
这三条巨大的战线,如同三把巨大的战斧,被苏联最高统帅部同时举起,遥相呼应,彼此配合,形成了一种精妙而致命的战略态势——“北钳牵制、中轴穿刺、南翼歼灭”。
北线的“苏沃洛夫行动”,其主要任务是“牵制”。它就像一个壮汉,死死地抱住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“左臂”(北方部队),让它动弹不得,无法抽调兵力去救援身体的其他部分。
中线的“库图佐夫行动”,其任务是“穿刺”。它是一把最锋利的匕首,直插德军的“胸膛”,切断其大动脉,使其陷入混乱和瘫痪。
南线的“鲁缅采夫行动”,其任务是“歼灭”。它是一柄最沉重的铁锤,旨在砸碎德军最强壮的“右臂”(南方集团军群),彻底摧毁其有生力量。
整个战略反攻并非一次性的猛击,而是形成了一套持续性的、多方向的、让德军防不胜防的“组合拳”。它标志着苏联红军,自卫国战争爆发以来,第一次能够以如此宏大的规模,在如此广阔的战线上,牢牢地掌握着战争的节奏,主动选择开战的时间和地点。
我们先来看看讲讲中线的“库图佐夫”行动。
计划的目标清晰而致命:从南北两个方向,以强大的装甲和步兵集团,发动一场经典的钳形攻势,合围并彻底摧毁盘踞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一部兵力,拔除这颗深入苏军阵地腹地、危害极大的战略毒瘤。
北翼:由西方面军左翼发起主攻,集团军司令为瓦西里·索科洛夫斯基上将,其中先锋部队是由伊万·巴格拉米扬中将指挥的第11近卫集团军,兵力约15万人、300余辆坦克,从北向南直插突出部根部的卡拉切夫方向,旨在切断德军南北补给联络线。
东翼: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发动正面突击,由马克西姆·波波夫上将指挥,承担从正东方向进行持续挤压的任务。该方面军下辖3个集团军,总兵力约20万人、约4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,目标是将德军压缩在突出部内,迫其缩线固守,为南北夹击制造有利条件。
南翼:则由刚刚在库尔斯克防御战中打出赫赫威名的中央方面军发起,由康斯坦丁·罗科索夫斯基上将担任司令。罗科索夫斯基此役调动了第13集团军、第48集团军、第70集团军等主力部队,总兵力约25万人,配属近700辆t-34中型坦克与SU-76火炮,从南向北实施钳形推进,目标是与北翼部队在奥廖尔市郊实现合围。
三大方面军总体协同投入兵力逾60万人、约1500辆坦克和突击炮、超过1.5万门各型火炮,再辅以航空兵上千架次的火力支援——这是苏军继斯大林格勒后又一次大纵深、多集团联合作战的战略范例。
7月12日,凌晨。
就在普罗霍罗夫卡那场史诗级坦克对决爆发的同一天,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北翼,战斗率先打响。
西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大将,将其最锋利的矛头——由伊万·巴格拉米扬将军指挥的第11近卫集团军,作为北线的突击先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