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晴园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8集:清末东北开禁与闯关东户籍登记,历代风云五千年,竹晴园,番茄免费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李恩涵意识到,光靠传统的调查方法不行,必须引入新的手段。他想起了在国外留学时学到的地籍测量技术。
“师爷,”李恩涵说,“你去请几个懂测量的洋人来,我们要给东北的土地做一次详细的测量。”
师爷吃了一惊:“大人,这可要花不少钱啊!再说,那些旗民和流民能让洋人在他们的地上跑来跑去吗?”
李恩涵坚定地说:“花钱也要办!这是解决土地纠纷的根本办法。至于旗民和流民,我会出告示解释的。”
第四章 丈量风波
洋人测量师来了,带着先进的测量仪器,在东北的土地上忙碌起来。
一开始,阻力很大。旗民觉得洋人在他们的“龙兴之地”上折腾,是对祖宗的不敬。流民则怕洋人把他们的地量少了。
“洋鬼子安的什么心?”巴图鲁在旗营里大声嚷嚷,“他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地量给洋人?”
一些激进的旗兵甚至去捣乱,砸坏了测量仪器,打伤了测量师。
李恩涵大怒,派兵把为首的几个旗兵抓了起来,严惩不贷。他还亲自到旗营去解释:“测量土地,是为了明确产权,保护大家的利益。以后有了精确的地籍图,谁也别想赖地!”
同时,他也对流民做工作:“测量土地,是为了给你们发正式的地契,让你们的土地有法律保障。以后再也不怕别人抢地了。”
在李恩涵的强硬手段和耐心解释下,测量工作总算得以继续。
测量的过程中,又发现了很多问题。有些旗民的土地被流民占了,有些流民的土地其实是官荒。还有一些土地,旗民和流民都说是自己的,争得不可开交。
一次,在测量一片山地时,流民和旗民又打了起来。李恩涵赶到现场,看到双方都拿着农具,打得头破血流。
“都给我住手!”李恩涵大声喝道,“再打,就都抓起来!”
双方停了手,但都怒目而视。
李恩涵指着测量师刚画好的地图说:“你们看,这上面标得清清楚楚。这片山的东半部分,以前是旗营的牧场,有老档案可查。西半部分,是近几年开垦的,属于流民。以后就以这个为界,谁也不许越界!”
他又对旗民说:“牧场可以保留,但不能再扩大。你们可以把多余的土地租给流民,收取租金。”
又对流民说:“你们开垦的土地,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,就可以拿到正式的地契,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。”
这个办法虽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,但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。双方都勉强接受了。
第五章 户籍新政
经过几年的努力,东北的土地测量终于完成了。李恩涵拿着厚厚的地籍图和户籍册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“师爷,”李恩涵说,“现在可以推行新的户籍制度了。”
新的户籍制度规定:
- 所有东北居民,无论旗民还是流民,都要进行详细的户籍登记,包括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职业、家庭成员等。
- 土地按照测量结果进行确权,发放正式的地契。流民开垦的官荒,缴纳一定费用后,可以获得土地所有权。
- 建立户籍档案,由各级官府统一管理。每年进行一次户籍核查,及时更新信息。
- 实行保甲制度,以十户为一甲,十甲为一保,互相监督,加强治安管理。
新制度一出台,立刻在东北引起了轰动。
流民们很高兴,他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自己的土地了。很多人拿着地契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“俺也有地契了!”陈老实拿着崭新的地契,对老婆说,“以后,咱们也是有根的人了!”
旗民们则心情复杂。虽然他们的土地得到了确认,但很多多余的土地被收归国有,或者租给了流民。一些靠出租土地为生的旗民,生活反而不如以前了。
“这世道真是变了!”巴图鲁看着自己家的地契,感慨地说,“以前咱们旗人多风光,现在跟那些流民一样,都要登记户籍了。”
但不管怎么说,新的户籍制度还是推行下去了。它打破了旗民和流民的界限,让所有人在法律上平等。它明确了土地产权,减少了纠纷,促进了东北的开发。
李恩涵站在布政使衙门的院子里,看着来来往往办理户籍的人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自己做的这件事,将会对东北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第六章 黑土新生
几年后,东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,种上了庄稼。一座座村庄拔地而起,炊烟袅袅。关内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来,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。
户籍制度的推行,让东北的人口管理更加科学,赋税征收更加合理。朝廷的财政收入增加了,东北的边防也得到了加强。
更重要的是,旗民和流民的矛盾逐渐缓和了。他们在一起生活、劳作,互相学习,互相融合。很多旗民学会了汉人的农耕技术,很多流民也学会了旗人的骑射本领。
巴彦成了一个农场主,他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流民耕种,自己则负责管理和销售。他赚的钱比以前多多了,还娶了一个汉人的姑娘。
“爹,”巴彦对巴图鲁说,“你看,这新制度也挺好的嘛。咱们旗人不能再靠祖宗吃饭了,得自己挣钱了。”
巴图鲁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,点点头,又摇摇头。他还是怀念以前旗人的风光,但也不得不承认,现在的日子更实在。
陈老实的日子也越过越好。他靠着自己的地契,从官府贷了款,扩大了种植面积,还买了牲口。他的儿子还考上了奉天的新式学堂,成了家里的第一个文化人。
“这都得感谢李大人啊!”陈老实常常对人说,“要不是他推行这户籍制度,咱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?”
李恩涵已经调任别处了,但他在东北推行的户籍改革,却像一颗种子,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。它标志着中国的户籍管理向近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,也为东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夕阳下,奉天城的轮廓渐渐模糊。但黑土地上的故事,却刚刚开始。那些曾经为了土地和身份争吵不休的人们,如今已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,共同编织着一个新的梦想。而那本厚厚的户籍册,就像一部历史的见证,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,也预示着它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